来源:春暖花开
导读:现在创新的最优单位是「群」——意气相投的一群人。一个好「群」的形成,有三个东西很关键:一是氛围;二是人才和元素密度;三是群文化。
◆◆◆
文 | 周其仁
银色金属分割线
十九大报告强调,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。创新靠什么?靠发现、靠观察,全是头脑在运算。所以,哪里解放人的头脑,哪里对人信任、对头脑信任,哪里就会成为创新的集中地。
创新强调的是精神状态,而非死的知识。我们一定要扭转过去不正确的观念,要把中国人、中国企业的创新潜力挖出来。要敢于设想,比如让汽车飞,从停车场出来就飞上去,飞到顶楼停下;又如,帮助全球几百万盲人,通过舌头和「电子冰棍」,把外部的图像从舌头底下进入大脑,然后在大脑里成像,就能看见了。这些事我们觉得「离谱」,发明出来后就能尝到甜头。
1
创新的「上行和下行」两条路线
有哪几条路线可以实现创新呢?我认为,有上行、下行两条路线。大家最熟悉的是上行,从产品里找痛点,然后找技术改进,技术如果改不动,就去寻找基础科学当中未曾引起重视的原理。常规的科学研究、创新都是上行的。
关于上行路线,我举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。以前,欧洲的剃须刀是刀头、刀片一体的,非常贵。美国的企业家善于把欧洲的奢侈品变成大众用品,吉列先生把剃须刀一分为二,刀头重复使用,刀片是一次性的,成本就非常低了,适应工薪阶层消费者的要求,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定价策略——吉列定价策略,即刀头刀片分开定价的模式,这是很好的创新。
还有一条路线是下行路线。先从原理出发,有科学论文,然后再注册专利、开发技术,最后变成产品。原子弹的问世就遵循下行路线。上世纪 30 年代,德国科学家率先研究原子里面的能量释放,叫原子能,然而克服关键技术难题制造产品需要大量试验,当时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,德国没有充分条件。后来日本袭击珍珠港,美国总统罗斯福很着急,拨大量资金进行「曼哈顿计划」,使得美国的原子弹开发先于德国。
这两条路线都可以选,一个从产品往上行,一个从原理往下行,后者的壁垒非常高,使「追兵」很难尾随进入相应领域。我在深圳看到几家公司是走下行路线的,如华大基因,他们最主要的资产是论文,为了写基因论文,做了无数基因测试,真是了不得。我们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,因地制宜地把创新路线琢磨透、规划好。
2
五个创新的障碍因素要破除
创新很重要,但是创新的障碍可不小,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妨碍因素需要破除。
其一,中国文化的从众问题比较突出,不鼓励「出头」。虽然每个人都有创新的可能,但是真正激发万众创新要有非常深的人文主义背景。
其二,经济水平不高。创新是没有准确规划的,「家无隔夜粮」是谈不到创新的。我们现在很多公司为什么不敢创新?因为利润太薄,而且这是一个正反馈的机制:利润越薄,越不敢创新,越不敢创新,「追兵」越多,利润摊得越薄,所以永远在「红海」里挣扎。
其三,中国过去 30 多年的发展利用了后发优势,我们的思维就是追赶思维,在追赶当中完成创新。我国的三大互联网公司 BAT,最初的核心技术都是人家的,但是我们做了引进性、改进性的创新。这种创新我们一定还要下功夫,但也要走到前头去,从源头想问题,独立回答商业和技术中的难题。我们过去大量是跟跑,跑得好的可以并跑,今后要多些领跑。
其四,不够自信。我们要大力解放人的思想,解放人的头脑。你只有相信未来,才会敢闯敢拼,否则就越来越保守。
其五,组织障碍。我们的公司都高度组织化,层级分明,这是发展的基础,同时也可能成为障碍。所以,现在创新的最优单位是「群」——意气相投的一群人。腾讯怎么搞研发?基于「赛马」机制,一个任务同时十几个小组在做,相互竞争,做出点名堂的话,再拨更多资源。很多任务不是老板提的,而是自发竞争出来的。
3
好的「群」有三个东西很关键
一个好「群」的形成,有三个东西很关键:一是氛围,每一天、每个礼拜大家都要碰撞出点新东西。二是要有一定的「密度」,质量比较高的人才、元素汇到一起,产生高频互动。三是文化,要有宽松的、利于解放生产力的文化。(本文完)
注: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,原文刊于《北京日报》,稍有调整。